漫谈养生

免责声明

本文仅为个人经验分享,不构成任何医疗、护理或其他专业医疗保健建议、诊断或治疗。如果您对您的健康有疑问或担忧,请务必向医生或其他具备资质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寻求建议。

相传,狠毒的曹操时常头痛发作,二十八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终日牙痛难忍,家族性精神病在暴虐无道的北齐皇室蔓延。从至高无上的帝王,到微不足道的众生,人的情绪、行为、人格并非天生固定,而是由过去的经历和当下的境遇层层塑造,受到饮食与营养、疾病与伤痛、药物与毒素的暗中影响。

可惜世上少有真正的设身处地,只有同病才能相怜。在这个只看结果的社会里,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,往往只是根据覆盖在其本性之上的事迹来整体评判。偶然触及历史被忽略的另一面,我时常设想:若能去除这些外在的病痛,他们的灵魂也许就能少承受几分恶名。然而历史已成既定事实,不容假设,正如犯罪心理学研究并非为了给罪行开脱,我们探究历史人物的健康因素,也不是为了替他们的盖棺定论辩解。

然而,从积极的角度看,如果一个人愿意主动调整生活方式以保持健康,积极寻医问药以求自救,以史为鉴改变自己命运的轨迹,这种内在的主动性十分可贵,也是作为整体的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
摩登时代 Modern Times(1936)
摩登时代 Modern Times(1936)

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后,人类的生活方式在历史长河中的瞬息之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。从某种意义上,现存的人类更像是被自己圈养的生物,人类在野外已经几近灭绝。但是生物的演化往往滞后于环境的变化,人类的身体并未完全适应新的生活环境。智齿、阑尾和尾骨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事实:哪怕我们每天穿着正装,开着私家车,进入钢筋水泥的大楼,本质上依旧是一群野生的猿猴。

和野生猿猴的生存环境相比,我们幸运地拥有了清洁的水源、安全的居所、发达的医学,这些都显著延长了人类的寿命。然而,各种富贵病作为代价也随之而来:

因此,我们每天都能听到无数的健康提醒,劝诫人们要有意识地养生。人如同汽车,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奔波不息,也需时常调养,方能延续生命的里程。

而本文所探讨的养生之道,其关键不过就是几个字:顺应自然,适度代偿,及时预防

营养

市面上的营养补充剂种类繁多。有些是最基础的必需营养素,功效明确,缺乏就会生病。还有一些产品,功效不清楚,毒副作用更不明确,不吃也没什么问题,吃了之后效果却难以量化,价格往往也更昂贵。用定量分析的科学思维来看,很容易产生疑问:这种产品究竟能带来多大的好处?在哪些方面,有多大的改善?如果缺乏,又会有多严重的后果?

我想起学生应试备考时面临的取舍。如果老师已经划了重点却不去复习,偏偏去钻研那些偏难怪题,成绩出来后发现最基础的知识都没有掌握,这显然是不明智的。养生也是同样的道理。我选择分清主次,先从改善饮食习惯入手,然后再补充基础且重要的必需营养素,不盲目服用功效不明确、毒副作用更不明确的产品。

前些日子我总感觉很疲劳。下班之后心里盘算着许多事情,大脑却指挥不动身体,常常不由自主地一头倒在床上玩手机。偶然在网上看到,如今检查出维生素 D 缺乏的人越来越多。我也心生念头,想确认自己是否也缺乏维生素 D,便去了医院营养科挂号,开了检查单。

检验报告单
检验报告单

检验结果显示,我的体内缺乏维生素 B9(叶酸),维生素 D 也只是勉强达标。缺乏叶酸会导致疲劳、贫血等症状。而缺乏维生素 D 不仅会引起乏力、骨骼疼痛和肌肉疼痛,据说还与情绪、睡眠和免疫力等诸多方面相关。维生素 D 被称为“阳光维生素”,主要通过晒太阳获取。我们常说一个人“阳光”活泼有朝气,这不仅是修辞,在科学上也能找到解释。

的确,我的日常饮食中肉类比较多,蔬菜和水果却明显不足。我不太喜欢吃蔬菜和水果;另外,常吃的自选套餐荤素同价,也许潜意识里也总觉得夹蔬菜有点不划算。而目前吃的复合维生素又恰好不含维生素 B9,这些可能都是我缺乏叶酸的原因。

至于晒太阳,平常上班时我很难有接触阳光的机会,每天连 15 分钟都很难达到,只有周末天气好的时候才有机会享受,这或许就是我维生素 D 水平偏低的原因。

于是我开始每天刻意多选一些“适口性”较高的青菜来食用。此外,在原有的复合维生素的基础上,我把每天补充维生素 D 的剂量提高到了 400 IU D2 + 400 IU D3。不同于网上动辄每天补充 5000 IU D3,以至于还需要额外搭配维生素 K2 和镁,我的剂量仍在推荐范围内,相对比较安全。

另外,我也会在天气晴朗的时候,刻意让身体适度晒一晒太阳。医生建议我尽量早起运动,顺便晒太阳,不过按照我目前的作息时间,这一点还难以做到。医生问我:“你九点上班,不可能八点半才起床吧?”我只好如实回答:“我还真是八点半起床。”

我原本以为医生只是简单开个检查单。没想到在摆满仿真膳食模型的办公桌旁,医生还给我详细讲解了一遍居民膳食指南,针对我的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提出建议,叮嘱我要多晒太阳,多吃蔬菜水果,让这次挂号显得格外超值。

数日之后,我感到我的心情、疲劳感、拖延症和执行力问题都有了明显改善。就像硬件是软件的基础一样,生理也是心理的基础,精神无法游离于肉体而存在。意志力与执行力不只是一种美德,更要由健康的身体支撑。甚至可以说,没有维生素,就没有这篇文章。

之前我还有睡眠相位后移、“睡眠拖延症”的问题,经常需要依靠极低剂量的褪黑素才能按时入睡,而现在这些睡眠问题似乎也随之得到了改善。想起去年,我曾追随一口新饭(MoneyXYZ)实践过半个多月的早起,整个过程如同逆水行舟,痛苦不堪,最后节节败退,以惨败告终。而如今,我似乎又重新看到了挑战早起的一丝胜算。

就这么简单吗?如同悬疑电影,很多问题的答案往往就是这么简单,但关键的线索就藏在人们意想不到的角落。而所谓贵人点拨,也许只是网上的一篇贴子,或者是一句看似简单平常的话。那些长期困扰我的问题,就这样出现了转机。

疫苗

疫苗管理法》规定:

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居民,依法享有接种免疫规划疫苗的权利,履行接种免疫规划疫苗的义务。政府免费向居民提供免疫规划疫苗。

这里的免疫规划疫苗也叫“一类疫苗”,目前主要针对 0~6 岁的适龄儿童。除此之外,还有数十种由居民自费、自愿接种的非免疫规划疫苗,即“二类疫苗”。

但是根据 2022 年的一项研究简报,许多在国际上已经被广泛纳入免疫规划的常规疫苗,在中国仍然属于非免疫规划疫苗。中国的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远低于免疫规划疫苗,相应的疾病发病率也相对更高。疾控中心也建议儿童、成年人、老年人自愿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,从而在疫苗的保护下预防其他传染病。

如果不满足内地的接种条件,还可以考虑去香港接种疫苗。例如,默沙东的九价 HPV 疫苗 Gardasil 9(佳达修 9/加卫苗 9)于 2025 年 4 月获批新适应证后,在内地仍然仅限 9~45 岁女性和 16~26 岁男性接种;而在香港,9 岁或以上人士均可接种这款疫苗,不限性别。

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的费用需要自理,或者使用医保个人账户支付;如果选择在香港接种,还无法使用内地的医保。便宜的如流感疫苗,每年接种 1 次,每次 100 多块钱。贵一些的如九价 HPV 疫苗、带状疱疹疫苗,需要花费 3000~5000 元,可以获得长期的免疫保护。对很多人而言,这笔花费甚至超过了一个月的收入。

你愿意花多少钱,去预防一种未必会得的疾病呢?这个问题不仅取决于收入水平,同时也与疫苗认知、侥幸心理和风险管理意识有关。在我看来,只要经济和身体条件允许,花钱换取免疫保护,就是一笔划算的自我投资。

反自然的工作日闹钟

之前我的闹钟一直只设定在法定工作日,周末则任由自己睡到自然醒。但这样一来,生物钟总是被打乱,周末不是白天犯困,就是晚上难以入睡。

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,工作日闹钟本身就是反自然的。星期是人造的纪日方法,并不符合自然的生物节律,人的身体并不需要工作日闹钟。

不过上面的论断只适合每天都能获得充分休息的人。最近看到网传一篇新闻

虎嗅:像 DingTalk A1 这样的硬件产品,从立项到做出产品,总共时间不到 4 个月,这个效率怎么保证的?

无招:在创业两氢一氧时我们也在做硬件,钉钉此前也有硬件中心和供应链伙伴,所以当我们下决定去做硬件时,是有这些基础的。我们大约有四五十人这四个月投入到了 DingTalk A1 项目里,他们应该每天睡觉不超过 5 个小时。确实是一种创业的风格,创业状态。

“凭君莫话封侯事,一将功成万骨枯。”读到此处,我不自觉地轻声念出了这句,诗句送给他,也送给他们。

企业级解决方案
企业级解决方案

如果你不幸正在从事这样过劳的工作,还有人忽悠你是“创业者”、“奋斗者”、“资本者”,那周末不妨还是多睡一会吧,先存活下来,再去谈健康。就算挣了大把加班费,如果“创业”把命创没了,人们心中的墓碑上也只能刻一句:

有命挣钱没命花,

腰缠万贯也白搭。

(此收尾处↑应有醒木声)


Comments

您可以匿名发表评论,无需登录 Disqus 账号,勾选“我更想匿名评论”后,姓名和电子邮件分别填写“匿名”和“someone@example.com”然后发表评论即可。您也可以登录 Disqus 账号后发表评论。您的评论可能需要经过我审核后才能显示。点赞投票按钮(Reactions)无需登录即可点击。Disqus 评论系统在中国大陆可能无法正常加载和使用。

Statements

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-NonCommercial-NoDerivatives 4.0 International License

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—非商业性使用—禁止演绎 4.0 许可协议国际版(CC BY-NC-ND 4.0)进行许可。

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-NonCommercial-NoDerivatives 4.0 International License (CC BY-NC-ND 4.0).

Written by a Human, Not by AI

本作品由人类创作,整体内容符合 Not By AI 90% 规则。人工智能工具仅在有限程度上提供灵感启发、错别字与语法检查,以及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进行润色。所有修改在采纳前均经过作者仔细审阅。

This work was created by a human author, and the overall content complies with the Not By AI 90% Rule.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ols were used only to a limited extent for idea inspiration, typo and grammar checking, and stylistic refinement without altering the original meaning. All modifications were carefully reviewed by the author before adoption.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