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嗅觉与听觉调控的四种生活舒适度提升方法研究与实践

香薰灯

在安静舒适的房间里,自如地掌控着香薰蜡烛的香气与烛火,随时开始,想停就停。和无火香薰相比,我觉得这是香薰蜡烛最大的优势。然而这种优势终究是镜花水月,其中潜藏着加快产品消耗速度的消费主义陷阱。

一方面,把香料掺到燃料里,让二者一同燃烧,这无异于烧钱。相当一部分香料尚未来得及扩散到空气中,便已在烛火中湮灭了。

另一方面,微弱的烛火难以加热蜡烛边缘。所有香薰蜡烛的使用说明都强调:每次点燃后都要让表层全部熔化成蜡油,然后才能熄灭。哪怕此时已经“久而不闻其香”,也要连续点燃一两个小时,只为把蜡烛烧平。否则,一旦“记忆圈”成形,就只能像无数发贴分享经验的网友一样,想尽办法把蜡烛修复平整。这种漫长且无谓的等待,仿佛西游记中荒诞的一幕,只有鸡吃完了米,狗舔完了面,火烧断了锁,凤仙郡才能下雨。在等待中,随时熄灭的自由被悄然剥夺了。

香薰灯则对这一切形成了“降维打击”。几十瓦的功率可以轻松烤出蜡池,让香气扩散迅速开始;不用时,则可以直接关闭。

听说劣质灯泡可能存在安全隐患,我便买了一个不带灯泡的香薰灯,又单独购买了两个名牌灯泡,一共花了不到五十块钱。

香薰灯下的墨香味香薰蜡烛
香薰灯下的墨香味香薰蜡烛

我有一套墨香味的香薰蜡烛。在安静的夜里读电子书、写博客时,“点燃”香薰灯,桌上顿时笔墨生香。然而这完全是由电力驱动的幻象,桌上没有纸,没有墨,也没有摇曳的烛火。

这套蜡烛是我在闲鱼上低价买到的全新未拆封礼盒。闲鱼上有很多便宜的闲置礼品,也许是亲朋好友或者舔狗送的,然而一转手,就被折价换回了钱。

使用香皂“窨制”抽纸

柜子里的抽纸和香皂照片

把抽纸的封口撕开,和香皂一同放进柜子里“窨制1”,原本无香的抽纸便会慢慢沾染上淡淡的香气。

我把香皂按气味排序,依次取用。相同的气味间隔着最大的距离,像周而复始循环的季节,每次重逢都感觉既熟悉又陌生。

Footnotes
  1. 窨制:是一种用茶叶吸附花香的传统花茶制作工艺。根据相关文章,“窨”在普通话中的读音是 xūn,在福州话中读作 yìn。文章参考了一篇资料《福州茉莉花茶与制茶工艺“窨”的福州话读音》(闽江学院方言研究所,2016-06-29),但经过一番搜索,我最终未能找到原文。

拒接所有陌生号码来电

微博,小镇做题侠:打电话是一个侵入性特别强的动作

不知从何时起,骚扰电话越来越泛滥,多的时候一天就能打来十几个。

当手机铃声响起,接听的时间窗口只有短短几秒钟,这意味着电话的优先级之高甚至高于身边的人。无论我在做什么,都必须被迫中断,立即响应。凭什么,对方只是知道了我的手机号,就获得了和我说话的资格?又是凭什么,对方知道我是谁,我却连他想干什么都不得而知?

在生活和工作中,我根本不需要接听通讯录之外陌生号码的来电。于是干脆一刀切,把手机设置为自动拒接所有陌生号码来电。时间已经过了很久,除了世界清净了不少,什么事都没发生。

近几年,许多手机厂商推出了 AI 通话功能(例如 iOS 26 的新功能通话筛选),也值得尝试。来电者必须先向 AI 自报家门,再由 AI 禀报机主。一着棋落下,攻守之势异也。

听书助眠

睡不着的时候,我会用听书的方式助眠。

AI 朗读《纯粹理性批判》
AI 朗读《纯粹理性批判》

我选择的是康德、维特根斯坦等人的哲学著作,他们艰深晦涩的文字是注意力的陷阱。活跃的思维如扑火的飞蛾,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过去,又不自量力地试图理解,片刻就会感到昏昏欲睡。设置定时关闭之后,如果连读书声何时停下都不知道,就说明这个方法确实有效。


Comments

您可以匿名发表评论,无需登录 Disqus 账号,勾选“我更想匿名评论”后,姓名和电子邮件分别填写“匿名”和“someone@example.com”然后发表评论即可。您也可以登录 Disqus 账号后发表评论。您的评论可能需要经过我审核后才能显示。点赞投票按钮(Reactions)无需登录即可点击。Disqus 评论系统在中国大陆可能无法正常加载和使用。

Statements

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-NonCommercial-NoDerivatives 4.0 International License

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—非商业性使用—禁止演绎 4.0 许可协议国际版(CC BY-NC-ND 4.0)进行许可。

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-NonCommercial-NoDerivatives 4.0 International License (CC BY-NC-ND 4.0).

Written by a Human, Not by AI

本作品由人类创作,整体内容符合 Not By AI 90% 规则。人工智能工具仅在有限程度上提供灵感启发、错别字与语法检查,以及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进行润色。所有修改在采纳前均经过作者仔细审阅。

This work was created by a human author, and the overall content complies with the Not By AI 90% Rule.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ols were used only to a limited extent for idea inspiration, typo and grammar checking, and stylistic refinement without altering the original meaning. All modifications were carefully reviewed by the author before adoption.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