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我们去大芬油画村逛了半天。
乔治·莫兰迪作品展览¶
我们这次主要想参观“世界艺术大师乔治·莫兰迪华南首展”,这次展览有乔治·莫兰迪的几十件作品真迹。洒家在绘画领域是个外行,只是以前在高中上过美术课,看过一些科普,认识几张名画。来之前洒家并不了解乔治·莫兰迪,通过看这次展览才逐渐了解了他的生平和作品。
下地铁进入大芬油画村,抬头就能看见路灯杆的广告牌上都是这次展览的广告。穿过一条街,街边都是和油画有关的店。走到尽头,我们看到了大芬美术馆,然后上二楼买票进入展厅。展厅入口堵着很多精心打扮的姑娘,她们也不进去看作品展览,只是一直在摆姿势,不停地自拍、她拍。万万没想到这里也沦为网红打卡拍照的地方了。
挤进展厅,里面人还是很多。乔治·莫兰迪的作品都挂在墙上,和人们隔着一条警戒绳。有的作品前围满了人,只能先看别的,等他们走了再挤过去看。洒家对着画拍了几张照片,回来再看,总感觉和现场看到的不一样。照片不仅颜色不准确,还看不到画的笔触、厚度、反光和质感。静物和风景都显得平平无奇,再也让人体验不到现场看的那种震撼,好像画里面的“灵魂”没了。
作为一个外行,洒家也说不上什么门道,只觉得他的画有一种吸引力,能吸引我盯着它们细细观察。看似简单的瓶瓶罐罐、花朵、郊外风景,好像是精心伪装的模样,实际上并不简单,不知道为什么能从里面感受到一种沉稳、宁静和永恒。
也许洒家在写文章时和乔治·莫兰迪有一些共通的追求。几年前有一篇高考满分作文《生活在树上》,洒家读了以后感觉很惭愧,就像高中时辞藻华丽的范文,自己这辈子学不了,也学不像。洒家写文章常常反复修改,只求用尽可能通俗凝炼的文字把思想精确地传递给读者,能做到“波泽春涨”,“润物无声”,偶有妙笔就可以了。
写意油画展览¶
出来后,我们又下到一楼参观了“发生·发现——深圳·中国写意油画巡礼”展览。这个展览大部分都是写意抽象朦胧的当代作品,放眼望去,色彩饱和度普遍比乔治·莫兰迪的作品高,风格有明显不同。下面是几张有点意思的作品:
逛大芬油画村¶
从美术馆出来,太阳还没落山,我们又在村子里逛了一会。
洒家之前看过一些岳敏君的作品,“笑脸人”表现出来的“玩世现实主义”引起了我的共鸣。这次在一家店发现了他的临摹作品,对此很惊喜,这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。
整个大芬油画村围绕着油画形成了产业。道路和胡同两旁主要都是自产自销的油画商店和工作室,也有画框装裱店,绘画材料店,还有指导零基础游客临摹照片体验画油画的店。这里有各种主题的油画,名画临摹比较多,梵高、莫奈的名画几乎家家都有。还有风景画(甚至有 iPhone 自带壁纸)、吉祥寓意的装饰画、领袖标准画像、当代名人画像等。除了油画,洒家还见到了国画、刺绣和书法作品。很多老板正坐在挂满油画的店里临摹名画或者摄影作品,有的把照片贴在旁边,有的在旁边放着显示器,临摹也不用去野外或者展览馆了。有的老板还在旁边架着手机直播。有些店门口贴着画家的履历,我们正看着介绍,画家就看着我们疑惑地从门里走了出来,搞不好我们遇到了业内的名人。这些油画的价格并不贵,小幅的百十块钱就能买到,大点的也不过几百块钱。洒家看了之后很疑惑,不知道他们的产量和销量如何,毕竟人都是要恰饭的,他们靠画画能不能养活自己?另外,洒家在这里很少见到原创作品,对于追求艺术还是商业,原创突破还是批量生产,做大师还是工匠,他们有没有选择的机会?他们怎样面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?
回来之后洒家才知道,原来这里是全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商品油画(行画)生产和交易基地。凭借低成本优势,在巅峰时期这里的近万名画工每年可以批量复制几百万张商品画。大部分产业工人是野路子出身,他们不能被称为画家或者画师,只能叫做画工,经过简短的培训之后就可以进入流水线干活。每个流水线上的画工甚至只需要负责一幅名画的一个局部,通过这种方式,大芬油画村甚至创造过 400 多名画工用一个半月生产 36 万张画的奇迹。因此,有人把这里略带批评地称作“艺术界的华强北”。
我们又看了纪录片《中国梵高》。片中的赵小勇临摹梵高的名画 20 多年,做梦都想见到梵高。终于,他到达欧洲,见到了梵高的真迹,却感受到了震撼、失落和迷茫。洒家对赵小勇的经历感同身受,感慨对艺术的追求确实是一种奢侈品。但是一旦萌生了创作原创作品的想法,改变了自己的定位,底层的画工也就从此走上了追求艺术的漫漫长路。
扩展阅读: